一说大观楼, 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孙髯翁那副“天下第一长联”。
这位乾隆年间名士用180个字,描绘了滇池及周边风物,抒发对彩云之南的深挚情感 .此联一出, 助大观楼跻身中国“四大名楼”之列,与黄鹤楼、岳阳楼、滕王阁齐名。
《滇南名胜图》第二册,画出了当时的大观楼,从图画的细节来看,与现在的大观楼相比,并没有大的区别。
赵鹤清作画的地点,当在大观楼正对面湖水中的洼地上。现在站在这里看大观楼,三层楼阁,绿木扶疏,湖水环绕,水面上游船划过,与100年前《滇南名胜图》中的大观楼别无二致。
赵鹤清还依据昆明县志,用文字对近华浦(即现在的大观公园)和大观楼的沿革作了详细介绍:“城西近华浦有观音寺。先是,康熙二十一年,楚僧乾印始结茅庵一椽讲妙法莲华经,听者常千人。后巡抚王继文、石文晟,布政使佟国襄相继建涌月亭、大观楼、澄碧堂于其畔。远浦遥岑,风帆烟楼,擅湖山之胜。至乾隆间孙髯翁题长联,而后大观楼之名遂满天下矣。咸丰六年,毁于兵。同治五年,提督马如龙重修之。民国三年,省政府又筹款重建马路、旅馆,无不备具。此就最新建筑绘之。”
另据《新纂云南通志》记载,“大观楼,在城西南近华浦,清康熙中建,咸丰七岁毁于兵,同治五年署提督马如龙重建,十年后大水两廊皆圮,楼亦倾斜,光绪九年总督岑毓英重修”。与赵鹤清所援引资料相较,内容是一致的。
近华浦中的“华”,指的是滇池对岸的太华山(西山)。近华浦风光秀美,明代这里也叫西湖,黔国公沐英曾在这里建水云乡莲池。
清康熙二十九年(1690年),巡抚王继文路过近华浦,深爱这里的湖光山色,就命人在这里修建亭台楼阁,这样,就有了大观楼。
大观楼始为两层,清道光八年(1828年),云南按察使翟觐光将两层的大观楼增建为三层。正如赵鹤清《滇南名胜图》中所述,随着大观楼及周边的涌月亭、澄碧堂建成,达官显贵临湖宴饮,高人韵士登楼赋,大观楼遂成“省城第一名胜”。
大观楼上名人题字很多,除了“天下第一长联”,最出名的当然是咸丰皇帝为大观楼题赐的“拔浪千层”,就挂在大观楼二层南面,正对着滇池。“拔浪千层”四字,也正是咸丰皇帝对滇池湖水的想像。
然而,皇帝题匾之后仅一年(咸丰六年),云南爆发回民起义,大观楼被毁。
八年之后,云南提督马如龙重修大观楼,仅用一年多,同治五年(1866年)春天,瓦砾场重归金碧之地,大观楼又成为省城第一名胜。其实赵鹤清与大观楼渊源颇深。在大观楼二层北面,与“拔浪千层”相对,悬挂着一块题匾,上书“烟波世界”四字,这是赵鹤清于民国五年(1916年)八月所书。也是在这一年,他的《滇南名胜图》由昆明崇文印书馆印刷发行。
在清代还是一片水乡泽国的近华浦,由于湖水退落,加之大观楼、涌月亭等亭台楼阁的出现,到民国又增建公共设施,如赵鹤清在《滇南名胜图》所载,“民国三年,省政府又筹款重建马路、旅馆,无不具备”,近华浦一带就成了后来的大观公园。
赵鹤清对大观公园的影响,要比跟大观楼的关系更为深入。民国十九年(1930年),时任昆明市长的庾恩锡邀请64岁的赵鹤清一起改造大观公园。
赵鹤清集诗、书、画、园艺、篆刻“五绝”于一身,对园林的精擅缘于年轻时代他在江南的游历。此行不但在诗、画方面对他多有启发,对江南山水格局、苏州园林布置的详细琢磨,也为他将来的园林建设埋下笔。
庾恩锡、赵鹤清对近华浦的联手改造,显然深受江南园林影响。庾恩锡在其《鼎建大观公园碑记》一文中说,“仿西湖之白堤、苏堤,则三桥鼎峙”,“增一榭,如秋月平湖”,大观楼前“峙三塔如三潭印月”。
另外,他和赵鹤清还修筑了长堤,这样,游人可以通过长堤游遍整个公园。
如今,登上大观楼向南看,“三潭印月”尽收眼底,“平湖秋月”即在身侧。大观楼东侧,则是赵鹤清精心垒筑的大型假山“彩云崖”。彩云崖是赵鹤清受当时云南省主席龙云的嘱托精心垒叠。整体看,彩云崖平地起峰峦,山石错落,层峦叠嶂。它的东半部重一个“险”字,石径陡直而上;西部则呈迤逦之态,平添几分秀美。
彩云崖建成之后,赵鹤清还专门撰写了《彩云崖歌》,镌刻镶嵌于崖石之间。
经过这次修葺改造,近华浦逐渐变身为占地700亩的大观公园,从过去文人雅士吟诵之地变成民众休闲娱乐的公共场所。而核心景观大观楼,伫立于滇池岸边,更显历史悠久、文化深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