滇南名胜图

东西寺塔

时间:2021-12-30 16:52  点击:
     
       走到东寺街中段,繁华的街边忽然流淌出一条河,路面也变成了桥面,这便是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桂香桥了。桥底,即是穿昆明城而过的玉带河。


 


 
        一百多年前,赵鹤清正是身处玉带河之上,将昆明人耳熟能详的东西寺二塔绘入《滇南名胜图》。画面中的玉带河畔一派城郊田园风光,远山绵延,双塔巍峨,碧水迤逦而去。





 
        赵鹤清称东塔为“新塔”,西塔为“旧塔”,是因为当时的东寺塔已于清光绪八年(1882年)重修。而双塔的原名和初建年代,可以追溯到唐代南诏时期(829年)。“东曰常乐寺有塔高十三丈,西曰慧光寺亦有塔高八丈,两相对峙如双标。”根据旧志,双塔最初同为弄栋节度使王嵯颠所建,历时30年才竣工。


 

 
         初来昆明的人总会好奇:为什么西寺塔位于东寺街,东寺塔却位于书林街?

        其实,二塔初建之时都坐落在如今的东寺街。当年的常乐寺、慧光寺早已毁于兵燹,东西寺塔也伴随昆明历经几朝风雨,多次修葺。清道光年间,东寺塔在地震中完全倾塌,光绪年间重建时考虑到原址地基不坚固,于是向东移了数百步,这也是而今东寺塔位于书林街的原因。





 
            从初建年代至今,双塔已有1100多年历史,是昆明城现存最古老的建筑物。高35.5米的西寺塔位于桂香桥前方的五华区图书馆旁,与高40米的东寺塔隔街相望,犹如两个历尽沧桑的老人,注视着闹市区车来人往。
 
 


 
             虽然都经历过重建,东西寺塔仍然保有唐代的式样和风格。方形十三层密檐砖塔,独特的梭形塔身,结构精妙,轮廓雄伟,每一层的四角都明显往上飞翘。特别是西寺塔,塔砖中部分凸起之斜方纹和宝塔图,经考证认为是唐塔原砖。

        明代时,东西寺塔还曾做过灯塔,“幕夜燃光明,花灯移照;灿烂如列宿,环照下土”。




 
        在赵鹤清所绘画卷中,东寺塔略高,可见塔尖和塔顶四角的金鸡;西寺塔略矮,塔顶平整。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淡黄色的双塔,则经历了2016年底的重新修缮,被认为最为接近始建色。

        早在元代王升的《滇池赋》中,就把“双塔擎天”写进了昆明十景,明清以来,“双塔烟雨”更是引得文人争相题诗填词。曾经昆明的南大门——近日楼下层,还悬挂过清末状元袁嘉谷的题联,有的老昆明人至今还能背诵:


东西双塔 金碧两坊 云灿星辉光于中夏
烟火万家 湖山千里 忧先乐后式是南邦

 


 

       位于双塔宝顶的4只金鸡,原型是佛教典籍中的迦楼罗,也称金翅鸟,专镇水怪河妖。鸡嘴含有铜管,据说每当疾风劲吹,便会发出“喔喔”的鸣叫。



 
        时光荏苒,如今金鸡已缄口不鸣。人们仍然可见它们立于塔顶,诉说着“金翅鸟镇龙平水患”的老昆明传说。

        曾经的昆明城,“千艘蚁聚于云津,万舶蜂屯于城垠”,盘龙江、金汁河、银汁河、海源河、宝象河、马料河等河道纵贯而过,翠湖与滇池相连,舟楫往来不绝。


        “高原水城”的风采如今已难觅其踪,很多河段都已成暗河,赵鹤清曾泛舟其上的玉带河,也只剩下东寺街至金碧路鸡鸣桥一段还存有河堤。
 沿河步行约一百米,还能看到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柿花桥。单孔石桥映着波光,流淌着历史余音。

 


 
       《滇南名胜图》中的老昆明城郊,也早已变成了车水马龙之地,古老的东西寺塔淹没在高楼林立里,人们再也无法从远处眺望“双塔擎天”的景象。相传东西寺塔之间的 “锁龙井”,也在街面上重建起了近日楼。


 
         行走在“老昆明”风貌的步行街上,两旁都可以看到栩栩如生的青铜雕像,赶马的、打更的、补碗的、卖草绳串鸡蛋的,还有悠闲对弈的老棋迷。


 
        历史的脉搏仍然如此清晰,守望着这座城市生生不息的岁月。
 
 
 
 
 

上一篇:品字三坊
下一篇:大观楼
copyright ©2020 云南省图书馆 滇ICP备17003416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