滇南名胜图

翠湖(下)

时间:2021-12-30 16:33  点击:


       “有亭翼然,占绿水十分之一;何时闲了,与明月对饮而三。”

 
        寥寥几笔,翠湖的人、物、景交融之美跃然而出。1915年,50岁的赵鹤清在绘制“碧漪亭”一图时,专门称赞了福建人黄奎光所题的楹联,“洵佳作也。”

 




 
         大概每个在昆明居住过的人,都有属于自己的碧漪亭记忆。都说翠湖是昆明的眼睛,而湖心岛上的碧漪亭,也可以说是翠湖的眼睛。

         作为翠湖最早的公共建筑,碧漪亭是康熙三十一年由总督范承勋、巡抚王继文所建。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,旧称九龙池的翠湖真正变成了“会城游乐胜地”。





 
        因翠湖古称“海”,碧漪亭又名海心亭。自亭落成,历代文人墨客、达官显贵都喜欢在这里选胜登临。画面中的湖心岛亭阁印柳,点缀满湖春色,放生池环绕着碧漪亭,“游鳞千万游泳荇藻间,饲以饼饵,吹浪相争”,观鱼之乐,热闹非凡。





 
        早在1894年,29岁的赵鹤清就曾在碧漪亭题下“得其所哉,得其所哉”的横匾,表达畅快淋漓的欣喜之情。直至晚年客居南京时,他仍然思念着碧漪亭,写出了“悠悠日影照虚棂,满路牵丝柳缀青;游戏任鱼孵浅渚,浮烟翠绕水边亭”的回文佳句。

       可以说,关于翠湖的记忆贯穿了赵鹤清青年到老年的岁月,成了他永远的乡愁。





 
        如今的碧漪亭,亭阁飞檐黄瓦,水榭回廊相绕,游人倚栏而行,水中锦鲤亦簇拥而至。亭西侧的莲花禅院和放生池,是有名的“濠上观鱼”处。西北角有“来爽楼”,西南角是“葫芦岛”,东南角为“水月轩”;东北角有“知春亭”。

       300多年的岁月里,昆明人一直陶醉于赵鹤清笔下鱼子跃波、杨柳拂面的美好。
 


莲花禅院
 
 

 
        与碧漪亭同处湖心岛的莲花禅院,也是赵鹤清钟情之地。

        在绘制“莲花禅院”一图时,他特意随文做了说明:“前绘九龙池、碧漪亭二图曾点缀之,惟一由碧漪亭西岸取景,一由九龙池后面围观,皆非莲花禅院之真相。”

        他认为莲花禅院为“会城名胜最佳处”,值得“特写以全部模形”。




 

         1796年(清嘉庆元年),工部侍郎蒋予蒲等3人在翠湖边建莲花寺。前后历时二十一年 ,规模宏大。延请永丰寺雨庵和尚在这里住锡。

        只有碧漪亭的翠湖,虽有临水亭台的文人雅致,但“一亭之外,别无容膝”。直到莲花禅院落成,翠湖又增一景,梵宇宏深,花木幽邃,借天地之灵气,造福民众。


 


 
        脍炙人口的翠湖名联,很多都位于莲花禅院。如凌士逸所撰的“十亩荷花鱼世界,半城杨柳佛楼台”,李霆锐的“赤鲤跃碧波,吞却三分明月;红莲开翠海,托来一瓣馨香”等。曾赋《九龙池八景》的陈荣昌,也把“莲寺观鱼”作为了第六景。

        翠湖随着莲花禅院,正式融入了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,每天善男信女络绎不绝。游湖散心、进香拜佛,最后再到放生池积攒功德,成了昆明人游湖的固定模式。
 
 
 

 
        在《滇南名胜图》记载中,曾经的莲花禅院“前殿祀龙神,中殿祀吕纯阳,高楼曰庆云楼祀观音大士,后殿祀苍圣及文昌星、关壮缪”。四重殿宇,佛、道、儒合一,寺内有神佛塑像四十多尊,俨然是当时昆明城内极为兴盛的大寺。






 
        1932年,龙云任云南省主席期间曾捣毁莲华禅院佛道泥塑。1933年至1934年按公园规划改建莲花禅院,拆寺观三重院坐北向南的殿宇,改建四合院湖心亭建筑群,院中间的大殿改成“戏台”,湖心亭南北角,各建一幢重檐八角亭。

        历经百年沧桑,如今莲花禅院仍可见坐北朝南的龙云戏台,两幢八角亭犹存。




 

        从汪曾祺的《翠湖心影》、老楷的《老昆明·风情篇》等文字中,我们仍然可以回溯七十多年前的翠湖文人逸事。只是曾经的莲花寺旧址,四合院已变成了拾翠滇文化中心,漫步其中,已经很难去寻找那一朵朵安静开放的白茶花了。




 
        翠湖西北隅经正书院原址,也是云南省图书馆的成立之地。上世纪50年代后,云南省图书馆的主要部分也曾迁至原莲花寺内。
 
         当年的翠湖荷池环绕,馆内水木清华,收藏古籍的水亭还有个雪月辉映的好名字:自在香。1939年来昆明就读于西南联大的汪曾祺,对这个“翠湖图书馆”印象深刻,曾详细描述了“用木盘滑车借书”这种古老而有趣的借书手续,以及那位“拨钟上下班”的妙人——图书管理员。
 




上一篇:太华寺
下一篇:翠湖(上)
copyright ©2020 昆明市图书馆 滇ICP备19001979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