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有住在昆明的人一样,赵鹤清也喜欢逛翠湖。
位于市中心的这一湖碧水,自古就是人文荟萃、钟灵毓秀之地。纵贯南北的阮堤、直通东西的唐堤在湖心岛交会,将水面分作四块。堤畔遍植垂柳,湖内荷花飘香。
在《滇南名胜图》中,赵鹤清一共绘下3幅关于翠湖的画面——碧漪亭、九龙池、莲花禅院。画面中,仍然可见翠湖曾经宁静安详的郊野气息。
除了“翠湖春晓”,如今的翠湖公园更添一趣——秋冬之际还有红嘴鸥穿梭于湖光树影之中,“柳浪闻莺”的古意也有了新的诠释。
“九龙池”是翠湖的旧称,因湖东北有九泉涌出而得名。
“其池沿五华山之右,由洗马河达滇池,自南而北石径通焉。春则柳色侵衣,夏则荷香拂面,乃会城游乐胜地。”在赵鹤清所绘画面中,除了湖水范围,已和今日的翠湖之美大同小异。
追溯翠湖更早之前的历史,则绕不开另一个在昆明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姓氏——“即沐氏别业,名柳营者也。”
明洪武十四年(1381年),大将沐英远征云南,仿效西汉名将周亚夫细柳营屯兵,在翠湖西岸建柳营“种柳牧马”。湖岸广植柳树,为沐氏别墅,名西园,又称水云乡。
清初,平西王吴三桂又以翠湖为禁苑,“填海子之半建新府,极其壮丽”。
彼时的翠湖仍有水道与滇池相通,湖水旺盛,清流如练。从洗马河、通城河过洪化桥,经小西门外入玉带河,再流入盘龙江抵滇池。赶考赴试的读书人,可从水路乘船直达贡院坡脚。
曾任经正书院院长的晚清进士陈荣昌,也写下了著名的《九龙池八景》,其中第五景即为“柳营洗马”。这一片湖水,在几百年时光里见证了昆明城的变迁。
很多“老昆明”都记得,洗马河水质极清,上世纪50年代初,水里生长着绿绿的海菜,还能捞到菱角。从大观河进来的渔船,过潘家湾,便可悠悠撑进洗马河和翠湖。法国人方苏雅所拍摄的昆明老照片中,就有一张就是关于洗马河的,不远处还能看到吴三桂的“洪化府”。
随着城市化进程,洗马河早已变成了一条地下河。直至2018年翠湖周边片区整治,栩栩如生的青铜骏马、士兵雕塑,才又重现了“柳营洗马”的老昆明景致:
不图城市里,乃有亚夫营。
伏枥新羁马,和戎罢旧兵。
愿将凡骨洗,誓与乱流争。
神骏滇池出,边尘会荡平。
陈荣昌是第一个用“翠湖”指代九龙池的昆明文人。而赵鹤清,则是翠湖公园首位园长。当时年近六旬的他,已经是云南有名的书画园艺大师。从清康熙年间平西王府被拆除殆尽,到碧漪亭落成。此后的岁月里,翠湖相继建起了阮堤、唐堤,形成水面一分为四的格局。至民国初年,“翠湖公园”的名称正式出现。
1923年,当时的昆明市政公所聘请赵鹤清负责翠湖整治工程,首期计划包括新建公园南门、水流云在轩、会中亭、伞亭、锁翠亭。
1924年,在赵鹤清的主持下,翠湖公园开始大规模园建——疏挖湖底淤泥,开辟金鱼岛,垒筑万花洲,修葺碧漪亭、兴建会中亭,南门建茶楼……
此后翠湖又进行过几次整修,景色有增添,风姿不改。时至今日,翠湖仍然能看得出赵鹤清勾勒的轮廓。可以说,翠湖形成优美的园林,与赵鹤清密不可分。
清末状元袁嘉谷当时家居翠湖北岸,他在《翠湖草木诗》写道:“湖心亭翼然,亭背青一林,茫茫湖中景,桑田几废兴。”
1929年9月到次年,云南省知名人士庾恩锡任昆明市长期间,对翠湖等公园又进行了培护和改建,特别又邀请了赵鹤清襄助,重新设计、扩建大观公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