圆通山
时间:2022-01-05 16:42 点击:
次
你能想象吗?四五百年前,滇池水曾拍打在如今云南大学大门前的土地上。翠湖曾是一个湖湾,圆通山下的大小绿水河一带,也到处是泉水喷涌的湖沼。
几经沧桑,如今翠湖、圆通山已融入昆明城的车水马龙之中。直到走进古木参天的圆通寺,眼前才浮现出文人笔下“青霭松崖、凉翠侵衣”的幽深情味。
作为昆明市内最大的寺院,圆通寺是云南省和昆明市的佛教协会所在地,在中国西南地区和东南亚一带都享有盛名。这里汇聚了佛教三大体系,诸佛、菩萨、罗汉共处一堂,蔚为奇观,似乎也正是“云南性格”的写照——圆通、包容。
在《滇南名胜图》中,赵鹤清一连绘下5幅关于圆通寺的画面:螺峰山、采芝径、衲霞屏、咒蛟台、潮音洞。钟爱之情,跃然纸上。
圆通山古称螺峰山,因其山色深碧、巨石盘旋如螺髻得名。在清代昆明八景中,“螺峰叠翠”曾展现出一幅生机盎然的美景——
好山负城郭,螺髻拥千重,
青霭松崖合,绿云芝径封。
鹤来寻大隐,蝶走胜仙踪,
凉翠侵衣袂,登高一倚筇。
鲜有人知的是,昆明历史上的“螺峰蝴蝶会”曾与大理蝴蝶泉不相上下。每年端午前后,大小绿水河一带彩蝶蔽空,观者如织,山寺钟鼓,不绝于耳,盛况可想而知。
直到清中叶以后,随着滇池水位下降和林木砍伐,蝴蝶盛会一去不返。只有千年古刹圆通寺,仍然守着一山苍翠,坐看岁月荏苒。
印象中的庙堂大都居于高位,唯独圆通寺伫于低处,是少见的“倒坡寺”。闹市中难得的清净地,也正应了“佛谷云深”一言。
圆通寺的历史,可以追溯到唐代南诏时期。建拓东城时,螺峰山麓“即岩而寺,曰补陀罗”。后补陀罗寺毁于兵燹,元代云南行中书省左丞阿昔思“崇建法宇,庄严梵身”,历经18年才建成圆通寺,受当朝皇帝“赐玺书嘉”。
因寺而名,螺峰山亦被称为圆通山。明清两代,寺院经历过多次修葺。清康熙年间,吴三桂曾大规模扩建,并将山门南移至圆通街面,才形成了如今世人所见的模样。
从前身补陀罗寺算起,圆通寺已有1200多年历史,是中国最早的观音寺,比浙江普陀山的观音寺还早100多年。寺院本身,也是个别具一格的园林。进门方知有寺,进寺方知有山,背靠螺峰山之景,形成优美的“水院佛寺”。
从圆通街步入山门,一路皆为缓坡向下,两旁古柏参天。抬头即可看见巍峨壮观、朱描彩绘的“圆通胜境”牌坊。
整个寺院以重檐歇山式的圆通宝殿为中心,还有轻盈秀丽的八角亭。水榭长廊,殿宇亭台,佛像庄严,景色幽深如画。
圆通寺后的石崖峭壁千仞,有穿石小径名为“采芝径”,可直上山顶。从采芝径下来,即可看到“衲霞屏”三个字于石崖之上,此为清康熙年间云南总督范承勋所题。据说每当日出或夕照之时,崖壁便如涂金抹丹,绮丽夺目,故名“衲霞”。
赵鹤清在圆通寺所留墨宝,就位于采芝径和衲霞屏附近。在《滇南名胜图》中,他还详细描写了崖上风光:“其顶有明月石,崖腰楼阁参差者,观音阁也。”
曾几何时,明月石是老昆明城里人登高赏月最佳位置,青石与林木相映,也成就了圆通山的气质与风骨。
圆通寺后摩崖石刻,是圆通山的第一道风景线,虽少却精。赵鹤清所题写的碑文就位于采芝径旁,记载了“圆通寺咒蛟龙”的故事。
相传,明朝嘉靖年间,昆明下了一夜暴雨,翌日清晨,圆通寺的和尚见到大殿上的两只泥龙遍身是水。循水迹而去,才发现两条泥龙昨日奔入翠湖中驱逐强占九龙池的蛟龙,让昆明百姓免于水患。
瑰丽奇幻的老昆明传说,将“高原水城”的过往娓娓道来。如今,昆明城中流淌的水道已经不多,很多河流随城市发展变成了暗河。
步入圆通宝殿内,人们仍可以看见青黄二龙昂首舞爪,高高地盘在柱子上,立于佛祖左右。而圆通山附近的大小绿水河,已成为越来越不为人知的地名。
在衲霞屏峭壁上,还可以看见赵鹤清所绘的“五十七世宗昭莲峰禅师赞”以及“三丰仙师法像”和序文。圆通寺历代摩崖石刻中,“三丰仙师法像”也是最具神韵的一幅。
法像有一人高,线条流畅、笔触细腻。画面中,元末明初的高道张三丰赤着脚,像儒生又不完全像儒生,是个非常潇洒的神仙形象,可谓人神合一。圆通寺佛道并存的特点,也体现得淋漓尽致。
圆通寺的法像,也与昆明金殿公园三丰殿内的“三丰仙师法像”极为相似,两幅作品均出自赵鹤清之手,金殿的法像更是在他高龄83岁时所绘刻。
从绘刻的细致精美和技法高度,足见赵鹤清在篆刻、绘画、雕刻上的造诣之深。
寻访《滇南名胜图》所记载的“深邃莫测”的潮音洞,历经岁月,唯剩崖底一方洞口。
“螺峰山之下有蛟潜其中,盘龙僧建寺镇之,蛟去水涸”,说的是公元1358年,滇宪监司德弥实卜花请盘龙寺高僧莲峰崇照禅师为住持,并有铁符咒蛟的传说。
赵鹤清在“咒蛟台”画面中所绘的阁楼,如今早已不复存在。唯有随文记载的“蛟台老人”孙髯,至今仍是昆明历史中赫赫有名的人物——大观楼180字的“天下第一长联”的作者。
孙髯清苦的晚年,正是在咒蛟台上的夕佳阁度过,以卖卦算卜为生。赵鹤清称赞他“博学多识,诗古文辞皆豪”。
过往如烟,愈发显现出高人寂寞。